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拓展话剧创作活动主如果在********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进步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总是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用途。它的成员,将来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要紧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征是重视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赖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进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获得较高收获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常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倚赖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类《太阳》下的文学者,需要光明,需要新的生活,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静。”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网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着名的《对于左翼作家网盟的建议》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事实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进了左翼文静运动迅猛进步。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看重理论批评。拓展马克思主义文静理论的传播。拓展了文静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兴盛,左联还看重培养年轻人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紧急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很多作品存在紧急公式化,定义化的问题。
革命文学论争:指********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主张革命文学时,因为遭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己世界观缘由,在理论倡导方面存在紧急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一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略文静的特点、夸大文静有哪些用途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静理论的学习,提升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静理论着作,从而为左联成立筹备了条件。
文静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以后的文学,需要以“是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喜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静大众化讨论:首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静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使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使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静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要紧收成。
普罗文学:********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不少,具备非常强的革命气息,一时盛行文坛,产生非常大社会干扰。但普罗文学存在紧急缺点,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形解析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张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办法上则带有公式化定义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遭到鲁迅的批评没多长时间,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定义的图形解析,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起大家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升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很多作品的要紧内容,一时成为时尚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年轻人常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常见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常识新人的初形象。其次,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年代的节拍,即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常识年轻人开心地追求光明的一同心理。
华汉《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要紧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屯阝、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年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与定义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鄙弃如此的创作办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办法”。
唯物辩证法创作办法:由“拉普”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网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用途,完全用哲学办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办法,觉得作品成功的重点在于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样图形解析政治定义就是适当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办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办法愈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办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需要文静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需要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与“唯物辩证法创作办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静的阶级性、文静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静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将来,他又发表《勿侵略文静》等文。“左联”的《文静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静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静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反省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要紧收成。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打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案需要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拓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遭到倡导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倡导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打造文静界统一战线因为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静运动和打造广泛的文静界抗日统一战线筹备了思想条件。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网盟”的简称,是中共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过《中国左翼戏剧家网盟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国内飞速进步。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备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点。为了拓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进了工人剧运的进步。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筹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发展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出色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依据形势进步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一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爽月派、现代派在诗坛导致的某些迷雾,推进和进步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倡导“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倡导“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只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渠道,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国内革命诗歌运动的进步,起了肯定的推进用途。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由于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静》。“京派”的基本特点是关注生活,但和政治斗争维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适合”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境。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进步变化,进步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倡导幽默、闲适、性灵。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维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准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高兴。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要紧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将来“自由诗人”忽略诗艺的作风,倡导新格律诗,倡导“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着名的“三美”倡导,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叫做“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方法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法与现代派趋近。